top of page
Church Pew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 1600-1750 (三)

室内声乐

十七世纪早期的室内声乐表现出许多形式和风格,结合了牧歌、协奏曲、单声歌曲、舞蹈歌曲、戏剧性的宣叙调和美声的咏叹调等要素。

 

除了在已成为音乐生活中心的威尼斯外, 歌剧在其他地方还是非同寻常的事件。意大利为业余和专业演出而产生的大量世俗音乐就是室内音乐,其中大多数是声乐。新的单声歌曲的风格和织体也融合在这一体裁中。但是,由于室内音乐不涉及戏剧对话和情节表演,所以作曲家们感到可以自由地去寻找新的构思来组织他们的音乐。

 

协唱(奏)方法:为人声和乐器或不同的组合分别写出声部的创作手法。在一首协唱(奏)曲中,不同的声部和乐器一齐纳入和谐的合唱(奏)中。协奏牧歌就是指乐器和人声平等地结合起来的作品。宗教协唱(奏)曲则指有乐器伴奏的宗教声乐作品。器乐协奏曲是为各种乐器创作的作品,有时包括一个或多个独奏者和一个小型的乐队。今天我们认为协奏曲主要是独唱(奏)者和乐队的作品,但在当时的含义包括了更多。十七世纪的协唱(奏)方法在那时并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人声和演奏独立声部的乐器的混合。

 

宣叙调和咏叹调的逐渐分离,能使作曲家写作优美的咏叹调,而不必顾及歌词的每个细节。咏叹调开始以优美的,圆润的乐句展开,有简单的和声加以支持,大多是慢三拍的节奏。那个时候,全欧洲都在模仿这种由意大利作曲家创造的美声风格的声乐写作法,而且影响了整个巴洛克时期和以后的声乐和器乐创作。

 

从这一世纪开始,意大利作曲家就创作了成千上万首单声歌曲,比如独唱牧歌和分节咏叹调。这些作品肯定比歌剧为更多人所知,因为歌剧演出次数较少,而且听众受到限制。单声歌曲和小型合唱曲到处都在唱,而且牧歌、咏叹调、对唱曲、二重唱之类的还编辑成选集出版。

 

康塔塔(Cantata),也称为清唱套曲,吸引了大多数意大利作曲家的兴趣。这个术语在1620年前用于一部咏叹调的选集中,它的意思是有独唱,加以抒情的或半戏剧性的歌词的作品。通常包括若干段落,既有宣叙调也有咏叹调。

 

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早期的新的音乐风格,也深深地影响了通常比较保守的宗教音乐。单声歌曲和协唱(奏)的手法,都很快被应用到宗教音乐当中。虽然罗马天主教坚持复调音乐,沿用他们所认为的“古代风格”,即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风格,教会作曲家们还是可以使用新风格和古代风格同时应用到同一部作品中。

天主教音乐的各种体裁

 

大协唱(奏)曲需要集中大量的歌手和演奏者,多数用在像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教会中,包括诗篇歌、经文歌,以及供三个或更多合唱队的弥撒曲。在宽阔的大教堂中,每个合唱诗班分别站在不同的地方,可以产生环绕听众的音响效果。

 

除了大协唱曲,也有几个声部的协唱曲,即一个、两个或三个独唱声部在管风琴的伴奏下演唱。对普通信徒来说,这比大协唱曲更熟悉一些。这种把复杂的织体简化为几个声部的方法意味着,一部作品可以由少数歌手来演唱,不必用乐器来重叠或取代任何声乐的声部。

 

清唱剧是作为对世俗戏剧的回应,在宗教对唱中作了一些改变。结合了叙述、对话以及沉思或规劝等要素在音乐中, 但通常不打算做舞台演出。到了这一世纪中期,这一类作品开始被称为Oratorios,因为它们多数常常在小礼拜堂(Oratory)中举行,这个地方是教堂的一部分,也供平信徒团体在这里听道和唱圣诗。清唱剧的歌词可能是拉丁语或意大利语,使用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器乐前奏曲,许多地方与歌剧有所区别:题材是宗教性的;有叙述者出场;合唱使用于戏剧的、叙述的和沉思的目的;很少在舞台上演出;剧情是描述或暗示的,并不是表演出来的。

 

在讲德语的地区,天主教和路德教派都采用新的单声歌曲和协唱的技巧。奥地利和德国天主教南方城市,还完全处于意大利的影响之下,意大利作曲家特别活跃于慕尼黑、萨尔茨堡、布拉格和维也纳。在十七世纪早期,路德教派中心和北部区域开始使用这种新的手法,有时也使用颂赞歌曲作为旋律素材。除了写作这类适合现代风格的作品外,路德教派的作曲家也继续写作复调颂赞经文歌和不使用颂赞歌曲旋律的圣经歌词的经文歌

乐器

十七世纪前半叶的器乐逐渐在数量和内容上与声乐平起平坐,有以下丰富的创作分类:

 

1、赋格式的作品,用连续的对位写成,它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包括幻想曲、随想曲、赋格曲和短诗曲。一般来说,这类音乐是根据一个主题或具有持续性质的主题群而构成的,使之成为一系列的赋格。

 

2、教堂奏鸣曲,由不连续的对位写成,有时杂以其他风格。奏鸣曲被写成许多不同乐器的结合,一种常见的做法就是两把小提琴加低音乐器。在低音乐器之上加两个高音旋律声部(声乐或器乐)的织体,在整个十七世纪中都吸引者作曲家们。这一类型的奏鸣曲也被称为三重奏鸣曲。

 

3、对指定的旋律或低声部加以变奏的作品。主题和变奏形式本身就是文艺复兴时期键盘乐器作品最喜欢的类型,后来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类作品所使用的技巧,最常见的是下列几种:旋律可以很少或根本不变的重复,虽然它在每一变奏中,可以在不同的对位中从一个声部 转到另一个声部;在每个变奏中,旋律本身可以有不同的装饰音,大多数在最高声部,下面的和声则没有重大改变;旋律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和声结构。

 

4、舞曲和其他以舞蹈节奏写成的作品,或松散地串在一起,或更紧密地结合成组曲。舞曲不仅本身重要,而且因它的节奏渗透进声乐和器乐中,其中既有宗教音乐也有世俗音乐。

 

5、键盘乐器或琉特琴独奏的即兴风格作品。十七世纪早期,琉特琴音乐在法国一片繁荣,琉特琴师也系统地发展了小装饰音的用法,他们或把它标记在谱纸上或让演奏者自行决定。法国琉特琴风格是键盘音乐重大发展的基础,也是十七世纪晚期和十八世纪早期法国整个作曲风格的基础。

联系我们

© 2022 by ICCCS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Choral Conductor Society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